第三,中国必须改革。
再次,中国的教育制度早已过时,士人所学非所用,“诗文非不通,使之
仕,而于人所应晓之事。问之辄不能答。”
那么,他们究竟说了一些什么呢?
而对于“照约办理”,中国的士大夫们持认为,与西方列
和睦相
是错误的,只会助长西方列
的气焰。但事实上,只要了解当时的中国正
于劣势,面临的任务是争取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,实现由贫弱愚昧到富
与文明的转化,就不难理解在对外关系中实行遵守条约,以和为主的方针首先是对中国有利的。
一是中外“失和”的原因。在赫德威妥玛等洋人看来,主要是由于中国妄自尊大,不愿打开大门并与外国人平等相,导致中国遭受西方的
侵。而中国的士大夫们则
调这是西方侵略的后果。其实,这两个原因是并存互补,而不是互相排斥的。清朝统治集团中世纪式的愚昧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,是导致西方
侵的重要原因。威妥玛等人对中外关系的分析存在片面的看法,可是,如果不求全责备,他的“新议论略”在当时仍不失为有益的忠告。
但是,这两份可以说对中国有着救命作用的建议,却无一例外的遭受了中国士林的决抵制!他们之所以如此,除了“夷夏之防”的传统观念之外,还有对这些提
建议的人的用心的质疑,以及对中国屡屡遭受屈辱的看法同外国人的不同。
第一,由于虚文粉饰和腐败成风,中国已陷非常危险之境地。
第四,中国维护国家独立的基本路,就是学习西方,借法自
,并与外国和睦相
。用他们的话说是:“中国自主之要,一在借法兴利除弊,以期内地复平。若论其二,立宜设法更求外国和睦。如果不能立派代国大臣往外驻扎,亦宜设法使其免疑见轻。”和睦相
之
,除尽早派
使节外,关键是应“照约办理”,即遵守条约。此外,对如何学习西方及各
应兴应革事宜,赫德和威妥玛也提
了许多
建议。
事实上,赫德和威妥玛所言,无一不切中当时中国的要害!
极度的腐败带来的恶果极多。“非是,以致万国之内,最驯顺之百姓,竟致
不服变
。”
这两份建议书中,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有三:
,举办有利于列扩大侵略的事业。”
中国在30年来的理对外关系中,以天朝礼义之
自居。不能与外国及外国人平等相
,导致许多纠纷,数次失和。赫德在《局外旁观论》中说:中国“居官者初视洋人以夷,待之如狗……似此各情,皆由智浅而
轻人。力弱而
伏人。”
第二,中国理对外事务不当。
首先,是当时中国的官场异常腐败。赫德在《局外旁观论》中说:外省臣工“尽职者少,营私者多”。京官则“名望公正者,苦于辖甚多,分内职分,反无讲求之暇;
员任吏胥
权,以费之有无定准驳,使外官清廉者必被驳饬。”财政困难的原因在于“官之下取于民者多,而上输于国者少。”
中国的士大夫们还怀疑威妥玛等人的动机。他们认为,威妥玛和赫德都是英国人。威妥玛还
其次。是中国军队的落后和无能。赫德指,中国军队“平时拉弓举石。只讲架式,
肱怠惰,止得养鸟消遣。”
威妥玛在《新议论略》则说,中国如不急图改变,将潜伏着亡国和被瓜分的危险:“盖中华果致终衰亡时,……一国预。诸国从之,试问将来中华天下,仍能一统自主,抑或不免分属诸
?此不待言而可知。”
威妥玛在《新议论略》中说的大分是切中时弊的箴言。当时的中国军队和政府机构已经腐败不堪;中国面临着
大的危险;要走
困境,维护国家独立,唯一的
路就是学习西方,变法改革!
而中国想要改革。必须以竞争前的
化论代替中国传统的循环复古的怪论。威妥玛对此有着极为
辟的论述,他在《新议论略》这样写
:“中华之患,悉如一年之中,四季转环,考其兴衰始终,皆同一律……尤有人云:尧舜之时为最。……盖查
化之约,英法俄
各国,以其五百年前与千年以前相比,五百年景况较前甚
;以目今与五百年前相比,则目今较五百年前愈
。又念自古以来,四海之内,无论何国,不
较比邻
尽心勇
齐驱,未闻不为邻
所并。”同时,他指
中国人应该看到,改革与否关系中国的生死存亡:“止有国政转移,无难为万国之首。若不转移,数年之内,必为万国之役。”而且他认为,应该由中国主动改,否则就有碍于中国的主权:“设或代为之时,用外国之人,使中国之财,将中国置之不问,犹得谓之自主乎!”